7月20日,“稳汇率”工具箱再度开启。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上调至1.5,当日开始实施。
(资料图)
随着政策发布,人民币汇率应声走强。
截至7月20日上午11时30分,在岸美元对人民币报7.1745,较上一交易日收盘价7.2197上涨452个基点;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收复7.20关口。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当日开盘报7.1466,较上一交易日上调20个基点。
“本次参数上调,背景是近期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压力加大,监管层通过稳汇率政策工具,引导市场预期,避免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范围之外大起大落。”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高级分析师冯琳指出,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越高,意味着企业和金融机构可跨境融资的上限越高。这既有利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也会直接增加境内美元流动性,缓解人民币贬值压力。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注意到,2020年以来,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曾多次调整。
2020年3月,为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便利境内机构跨境融资,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上调至1.25。
2021年12月,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经济环境逐渐转暖,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重新将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下调至1。
2022年12月,随着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加大,这一参数再度被调整至1.25。
“可以看到,这两次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均对应人民币贬值压力较大阶段。”王青、冯琳指出。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本次调控政策落地后,将对市场预期产生较为显著的修正效果,短期内人民币汇价将出现明显反弹。
而从长期来看,随着稳经济政策效果显现,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将继续为人民币提供支撑。
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此前曾表示,人民银行将继续以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为目标,以预期管理为核心,综合施策、稳定预期,必要的时候对市场顺周期、单边行为进行纠偏,坚决防范汇率大起大落。
王青、冯琳明确表示,当前稳汇市政策工具箱丰富。若后续人民币贬值压力继续增大,监管层还可动用下调境内企业境外放款的宏观审慎调节系数、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重新引入人民币中间价逆周期调控因子、加大离岸市场央票发行力度等政策工具实施调控。与此同时,以6月降息落地为标志,一批稳增长政策陆续出台,三季度宏观经济复苏动能有望转强。由此,从基本面走势看,下半年人民币贬值压力可控。
标签: